首页 > AG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AG官方网站地址|泛生子湘鄂赣神经系统肿瘤精准医疗专家论坛精华集锦

发布时间:2025-10-15 16:59:26    次浏览

长按并识别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观看论坛精彩录播为进一步推动精准医疗在神经系统肿瘤治疗领域的应用,继聚“精”汇“神”系列论坛于上海、天津成功举办后,泛生子主办的聚“精”汇“神”—鄂湘赣神经系统肿瘤精准医疗专家论坛于10月22日在长沙市隆重开幕。 本次论坛邀请到湖南省医学会神经外科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常委袁贤瑞教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陈谦学教授作为此次会议共同主席,同时邀请了国内近四十位神经肿瘤领域的专家,针对神经系统肿瘤的最新治疗进展、胶质瘤的最新分型解析、免疫治疗、液态活检等话题展开主题演讲,并共话规范化发展。泛生子在神经系统肿瘤领域拥有独特的优势,并通过举办高精尖的专业论坛,拉动与重点科研及医疗机构的协同合作,为加强临床医生对精准医疗和神经系统肿瘤相关基因测序的理解,提高专科医师临床诊疗水平,促进癌症基因组学研究的临床转化与发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报告精华集锦 季楠教授 《解读世界卫生组织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2016)》季教授首先对比了2007 和2016的 CNS WHO分类,并指出2007年版的分类中,组织学为基础的WHO分类与分级系统作为“金标准”,而2016 年版的分类颠覆了传统分型方法,首次推出整合组织学表型和基因型的CNS肿瘤分类方法,并第一次以分子分型作为肿瘤分型的核心依据。接着,季教授带领大家一起回顾了从1846年到2017年CNS肿瘤的分类演变历程,并从创新诊断模式、命名法及组织学表型与基因型诊断结果判断等方面阐述了新的分类构建下分子时代CNS肿瘤诊断的概念。最后季教授着重讲解了弥漫性胶质瘤分类的改变和其他中枢神经性肿瘤的更新。季教授的演讲让台下听众感受到肿瘤分类的变化正是人们对神经系统肿瘤的认识不断深入的过程,大家针对如何提升脑胶质瘤的基因检测的普及率,如何看待某些疾病的删减、重新分类以及复发胶质瘤对于临床医生的困扰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武明花教授 《非编码RNA在胶质瘤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作用》武教授先从非编码RNA的分类、编码RNA的发现历程、长非编码RNA的8种功能、环状RNA的调控机制等方面入手,为大家详细介绍了她所在课题组展开的一系列研究。比如,胶质瘤不同病理级别差异miRNA的筛选;胶质瘤不同病理级别差异miRNA的动态表达模式;原位杂交检测miR-23a在各级别胶质瘤中的表达;胶质瘤不同病理级别差异mRNA的动态表达模式。同时,根据胶质瘤不同病理级别差异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及调控网络分析,武教授向大家展示了其团队绘制的胶质瘤不同病理级别差异基因参与的信号通路。最后,武教授列举了在非编码RNA仍然需要探索的领域。 李学军教授 Computational Biology Strategy in Glioma Research《脑胶质瘤的计算机生物学策略》李教授认为随着临床数据、组学数据的海量产生,胶质瘤的数据挖掘工作也在不断深入,如何从整体论角度及生物学角度进行数据的转化,形成扁平化的数据也是精准医疗工作的一部分。紧接着,李教授从大数据如何应用于脑胶质瘤的4种分型,组学数据怎样解释肿瘤发生、发展的机制,如何应用于预后及预测、数据如何辅助分析、分子体系的建立,以及目前胶质瘤领域数据挖据的工作等进行了分享和展示。 史之峰博士 《脑胶质瘤的分子分型研究-华山经验》史博士认为随着基因组学研究的大规模开展,分子分型研究逐渐增加,而分子分型对于正确的病例诊断、精确的预后判断、合适的个体化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史博士和他的团队针对1p19q不缺失的40%少突系胶质瘤的分类以及预后是否都存在不理想的情况展开研究,并且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他的团队又提出了新的问题:从预后判断的角度,分子分型可否替代组织学诊断和WHO分级?史博士在随后的演讲中表示,从某些角度来说,分子分型可以替代组织学诊断和WHO分级,从而为患者做出更为准确的判断。他也指出这个结论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支撑。短短的20分钟的展示,史博士将团队工作中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与大家做了分享,他认为,分子病理不能脱离常规病理;分子病理是手段,需要合理的解读;针对胶质瘤开展临床常规检测非常重要,在有条件的基础上采用分子靶向治疗或许是一个有效的措施和手段;有效的个体化治疗有赖于神经外科医生获取优质的标本。 刘宝辉教授 《Rnd3在胶质瘤细胞增殖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刘教授首先表达了自己参加此次论坛收获颇丰的振奋心情,同时表明了对未来攻克脑瘤难题的期许与信心。在随后的主题演讲中,刘教授总结了胶质母细胞瘤的特点、胶质母细胞瘤诊断和治疗及面临的挑战,并为大家介绍了RND3蛋白、RND3蛋白的生理作用、RND3蛋白在肿瘤中的作用。接下来,刘教授展示了此项研究中采用的方法,包括患者临床标本及资料的整理分析,细胞水平的实验技术、基因敲除小鼠及裸鼠相关技术、统计学处理方法。通过四个方面,即RND3在胶质母细胞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RND3在GBM细胞增殖中的作用、RND3调节GBM细胞增殖的机制、RND3调节Notch1信号通路的分子机制对自己的研究进行了详尽的阐述。 程旭东博士 《神经系统肿瘤的液态活检》程博士认为液态活检目前在许多癌种中的应用已经比较常见,但是鉴于技术本身面临科研向临床转化的阶段,并且严重依赖于基因检测的靶向治疗,因此在神经肿瘤领域的应用并不成熟。随后,程博士从液态活检在神经肿瘤领域应用的必要性,目前世界上液态活检的发展现状,以及泛生子在液态活检领域的科研现状展开阐述,并通过大量的数据和图片案例为大家详细生动地描述了液态活检技术是如何辅助脑肿瘤诊疗的。专家论坛环节 蔡林波教授 《病例讨论:复发室管膜瘤挽救性治疗的一例报告》蔡教授使用PPT详细介绍了病人的病史以及入院时的情况,并分析了手术、放疗、放射外科治疗、化疗的弊端和潜在危险。通过对贝伐珠单抗在复发室管膜瘤的应用分析,最终锁定了靶向治疗。经过入院2个多月的治疗后,病人肿瘤体积缩小。在病人停止治疗病情复发后,按照室管膜肿瘤的分子分型,医生建议其进行了全基因检测,并发现MTOR基因的突变。病人服用了相应的靶向药,获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通过此次的案例,蔡教授认为复发室管膜瘤的治疗仍然是一个挑战,复发室管膜瘤的挽救性治疗需要个体化,需要多种手段有机结合,同时基因检测为病人的治疗带来新的曙光。 柯昌庶教授 《病例讨论:左顶叶肿瘤,分子病理和超微病理观察》柯教授介绍了一名19岁男性病人的病史和影像学检查情况,并坦言了该病例在不同方面的表现为诊断带来的困扰。从免疫组化的结果中不同指标的阴阳性显示,柯教授和他的团队排除了一些肿瘤的可能性。在乳头型的少突胶质细胞瘤还是大脑皮层的室管膜瘤的判断中,医生们参考了 1p/19q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检测PCR凝胶电泳结果以及超微病理观察,最终将该肿瘤划入少突胶质细胞瘤NOS的分类中。最后,柯教授与大家分享了从该病例中获得的心得和体会。作为点评嘉宾, 季楠、陈坚、刘景平教授共同认为该病例的分享很有意义,对病理科医生和临床医生的手术、预后同具有启发性。 长按并识别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